对商业信息极其敏感的人来说,不管做什么事.总是时刻需要保持着敏锐。信息满天下,专寻有心人。一条有价值的信息,一个准确的情报,会使一大笔生意成功。 ——刘文汉(香港制造假发的开山鼻祖) 上海,这座中国最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,到处活跃着温州商人的身影。历史上,上海曾有“冒险家乐园”之称。而温州商人的“第一桶金”,有不少就是在上海掘得的。 上海人曾给温州商人画了一幅漫画:一个很是“生猛”的温州人,他的每一根头发都像无线电天线一样竖立着,捕捉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;大脑就是一台电脑,迅速处理着信息;手、脚则随信息的处理而魔术般地拿出新计划、新产品;与此同时,钞票如雪花般从各处飞入他好像装着“吸金石”的大口袋里… 在当时的温州人看来,上海是一块“遍地是黄金”的宝地。有一则真实的故事,至今仍让温州人津津乐道。1991年10月,上海浦东还未成为投资的热土,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田野,杨高路两旁多为一冷清的单位或市企业的库房。这里还只是上海偏僻的效区。 有一天,两个土头土脑的温州人陈氏兄弟来到了这里。他们从杨高路的这一头步行到另一头,用谁也听不懂的温州方言交谈着。他们东看看,西望望,掏出纸来写写画画。谁也没有在意他们。其时杨高路如同一条机耕路,汽车驰过,尘土飞扬。两人整整在杨高路上“荡”了5天,越发灰头土脑了。 没几天,他们大概到其他地方去了,一周后,他们又出现在杨高路。这时他们每人挎了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,叩开了一个又一个单位大门。有的单位守门人甚至不放他们进去,他们又是递烟,又是说好话,这才见到了单位的领导。 很多单位的领导以为他们只是想进城打工的农民,爱理不理。他们挺耐心,从蛇皮口袋里掏出一本不知什么名称的集体企业营业执照副本来,以打消上海人对个体、私营经济的顾虑,表明他们也是“单位”里的人,然后洽谈合作的事宜。 温州人提出的合作事宜十分诱人。他们并不租用临街的门面,而只是相中了各个单位闲置不用的房子,甚至是空地。这些房子和地面大都在单位的后院,离杨高路有几十米的距离。在浦东严桥乡,温州人看中的竟是离杨高路有30米之遥的一间仓库。据他们说,租用这些房子和地面,主要用来改造成活动房式店面,以销售温州小商品。小商品利薄,只能这样精打细算。 对上海人来说,闲地闲房,能承租出去,就像是天上落下的馅饼。并且,温州人办事实惠,立即就从蛇皮口袋里掏出一沓沓的钞票,马上以现金付订金。上海人心中窃笑这两个人脑瓜不开窍。单位领导谁又不想为大家谋福利呢?到1991年1 1月底,陈氏兄弟的65万元投资全部落实了。 尽管他们的上海合作伙伴有村办企业、市属企业、部队大院之分,但是联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一致的:上海方以地皮投入,温州方出资改造成活动房式店面,由温州方经营管理,收入二八分成,上海方分二成,他们分八成,5年不变。 要知道,陈氏兄弟在此之前,就曾在深圳深南东路抢先一步租下店面,然后再分租出去,赚取了丰厚的利润。他们来上海之前,已通过对形势的判断以及获取的信息分析,浦东将是一块投资的热土。 而来到上海,通过对杨高路的现场调查,他们敏锐地感受到这条路的巨大潜力,浦东开发缺少一条贯通南北的干道,杨高路的拓宽改造是势在必行,因此,将来的杨高路必定繁华无疑。如果能抢在改造之前租下一片店铺,其价值将是难以估计的。他们回到温州,以集资方式筹到现金65万元,塞进蛇皮口袋带到了上海。 陈氏兄弟对商机的敏锐竟然如此神奇。第二年春天,邓小平视察浦东,竟也在杨高路上驻步。不出陈氏兄弟所料,当年,耗资8亿多元的杨高路改造工程被列为上海头号工程。杨高路改造竣工之时,也就是他们的店铺开张的日子。 温州人的精明让上海人惊叹,他们所选的偏僻地块,无不处于改造后的杨高路的黄金地段。店铺的租金直线攀升,当年就将改造店铺的资金65万元全部收回,而且还净赚了40多万元。 上一篇:独到的眼光最重要下一篇:练就一双敏锐的“市场眼”目 录: 创业者向温州人学经商 上海经济园区招商中心:金山注册公司,嘉定注册公司,崇明注册公司,上海注册公司